两场最关键的起义 朱德由此奠定基础
9月19日,起义军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前敌委员会实施分兵计划,其中朱德受命率第十一军二十五师、第九军教育团共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掩护起义军主力先行南下。
朱德在三河坝采取渡江设防、隔江构筑阵地的办法阻击敌军。他仔细向官兵讲解如何构筑工事,如何防守阵地;对渡江的敌人,什么时候打,怎样打最为有利,极大鼓舞了士气。从10月3日到10月6日,朱德指挥部队与敌军钱大钧部2万人,血战三天三夜,成功完成了掩护主力的任务;随即率领余部2000人,南下追赶起义军主力。
搞后勤、做统战、打游击,开路先锋不简单。守三河、战强敌、护主力,断后干将无惧颜。当得起开路先锋,做得了断后干将,不避艰险,勇于任事,党派什么他做什么,做什么什么都出彩,朱德无愧于人民军队主力干将的英雄本色。
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重要开拓者
10月6日晚,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抵达广东饶平县城以北的茂芝,却得知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的消息。许多人因此心情沉重,思想混乱;一些指挥员也茫然不知所措。
形势异常严峻。就外部而言,外围聚集着4万余人的国民党军队,随时可能将他们扑灭。就内部而言,朱德所率的部队与起义军领导机构失去了联系,成为一支孤军;粮食、弹药等物资补给也越来越少。既不能继续南下,又不能北返南昌。他们到底应该去向哪里,如何立足、发展?革命的前途到底怎么样?一些人甚至提出要解散部队。
在此危急关头,朱德镇定自若。首先,他斩钉截铁地否决了解散部队的消极建议。他坚定地表示,黑暗是暂时的,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其次,他明确回答了部队何去何从的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提出要找一个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保存革命种子。湘粤赣边界地区就是一个理想的去处,因为那里敌人兵力薄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农民运动搞得早,支援北伐最得力,应当以此为立足点。为落实这个计划,他提出12字方针:“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直奔湘南,回答了起义军余部去往何方、在何处落脚的问题。同时,他将进军方向定在有群众基础的农村地区,放弃了以往向城市进军的主张,逐渐开启了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的伟大征程。这与毛泽东于同年9月19日作出的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的决定,如出一辙。
道路决定出路。朱德受任于败军之际,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关头,作出如此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重要开拓者。
一次至关重要的讲话
虽然明确了革命道路的方向;但坚定前进方向的步伐,亦非易事。
在进军湘南途中,起义军余部因在山上隐蔽行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孤立无助,四面受敌,加之饥寒交迫,疾病流行,成排成连公然离队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官兵甚至师长、团长相继离开。当到达赣南的天心圩时,起义军余部只剩800人了。革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如何应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如何求生存、东山再起?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这点微弱的革命火种,就有熄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