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苏舜钦被削职为民 因为公款吃喝?
苏舜钦是不是有点冤?
削籍为民的惩罚在宋代是仅次于死罪的大刑,对于苏舜钦这样心高气傲的人来说,他的心里煎熬至极。那他果真如此吗?
有人认为苏舜钦罪在贩卖档案,但是宋朝这种行为是合法的。当时的档案法规定,那些没有必要长期存留的档案存档10年后,就要定期清理,可以留给官府用,也可以售卖,这样就能腾出空间来,保存近期更为重要的档案。当时苏舜钦掌管的进奏院,又是一个与各类档案文书打交道的部门,因而他将过期档案进行售卖,符合大宋法律。
也有人认为,他罪在用卖档案的钱举办宴会。卖档案所得的钱应属公款,每年一度的迎神赛会属于公宴,在其他部门都有利用公款进行公宴消费的例子。但即使苏舜钦的行为认为是挪用公款,也仅是判处杖刑,罪不及除名。而他召见京师歌伎在公宴上表演助兴,最多就是品行不端。综合以上,很难找到罪名的证据。
既然如此,苏舜钦为什么还是被除名了呢?这要怪王拱辰的攻击。
王拱辰是反对改革派的台谏官员,在进奏院狱判决后,王拱辰自喜道:“吾一举网尽矣。”苏舜钦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在早年担任地方官吏的时候,他就有许多实践,又因与范仲淹等人交往密切,就更成为反对者的攻击目标,进奏院狱的发生只是众多预定借口当中的一个。
在进奏院狱发生前不久,因为攻击者流言四起,范仲淹等人为了避嫌,已经离朝出任地方,这种自保的行动也表明他们放弃了改革主张,这样就把苏舜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他面对攻讦之时,范仲淹等人也没有能力对他进行援助。
对苏舜钦的个人命运最重要的,其实是仁宗的立场和态度。为了反对新政,保守派利用“朋党”这一致命的武器进行攻击,而这恰恰是仁宗皇帝极为敏感的话题,他渐渐就对改革失去了兴趣。那个时代改革的风潮,才是苏舜钦的个人悲剧。
二、吴中的最后岁月
进奏院狱结束了苏舜钦的政治生涯,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但作为一代文人,他的文学生命远没有终结。在庆历五年(1045年)春,他从京师出发南下吴中,直到生命的终结,他一直留在此处。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沧浪亭的兴建与《沧浪亭记》的传世,对后世意义深远。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他也没能放弃自己救世济民的理想,也许他还在盼望着有朝一日重回政坛,但终究因被贬,只得在吴中地区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幽忧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