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提出16字方针,邓公删掉了4个字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只有74年的时间,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却共同经历了太多百年、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所有的百年、千年之变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下关黎民百姓;上关国家发展进程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高考经历了哪些重大改革?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历经风雨的中国高考制度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新中国成立近三年后的1952年,开始确立实行。
1953年的高考首次提出“做适当的审查”,规定反革命分子、破坏分子等人不能参加高考。
十年后的1963年,《人民日报》指出当时有些高校太过偏重文化课,忽视了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没有做到“通过劳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1964年9月,国务院发出通知:组织各地高校的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全国的369所高校,至少有32万师生,参与了这场运动。
1966年7月24日,随着《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全国各地的高校取消了招生考试,改用群众推荐以及政治选拔的方式招生。这无疑是标志着,1952年确立的高考制度,已经全面推倒。
这份通知虽只是取消考试,但很快随着运动的兴起,各地的学生纷纷“停课闹革命”,学校和老师们根本不敢制止,学校和教育系统即使没有瘫痪,也大都偏离了本职工作。随着时局的发展,教育系统局面日益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