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反复强调这十个字 谁做到了?
三是在工作上,主要表现为经验不足。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但搞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党来说毕竟是比较新的事情,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经验。1962年 1月 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学习苏联经验,但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认识到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1956年,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经验鉴戒的基础上,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学习苏联,到后来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于工作上经验不足的盲目性,我们栽过跟头,碰过钉子,一度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对规律的不认识、不掌握。毛泽东指出,“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着盲目性的”,要去掉这个盲目性,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比较主动了,比较自由了”。
二、盲目性的产生原因及实质
盲目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必须全面辩证地去认识,进而深刻把握其实质。
首先,盲目性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毛泽东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要讲错一点话,办错一点事,这些东西往往是不自觉的。就像人生下来不会走路一样,盲目性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总是只有少数人先看清和认识到的,后来才逐渐为更多数人看到和认识,就是对认识到的那少数人来说,也有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盲目性,不那么自觉。正如毛泽东反复指出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圣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还是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他还专门讲到,当我们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是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其次,盲目性的产生还在于主观主义。毛泽东指出,“客观实际的规律要反映成观念形态的规律,需要有千百次的反复,才能比较正确”。一方面,在反复的过程中会出现认识不清,反映得不那么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情况。如果依照这个不那么正确的反映去执行决策,采取行动,就产生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正确的反映,也不代表就一定有正确的行动,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毛泽东多次讲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这里要说的盲目性,主要是由主观主义造成的,“就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现实可能性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讲到,“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本本主义“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还指出,主观主义者头脑中的革命图样,并不是根据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他们“对于中国革命这个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却妄欲充当人们的向导,真是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1956年 8月30日,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过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犯主观主义盲目性的教训时指出,“我们受主观主义的害时间很长,受了很大的惩罚,根据地差不多丧失干净,革命力量丧失百分之九十以上,一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觉悟”。